感受降息首个交易日"双降"预期被激起

□股市:两市成交5844亿创历史新高 □债市:收益率先下后上,后市分歧加大 □商品:关键是经济基本面改进 □地产:一线城市地王再现 □理财:理财产品收益率按兵不动 □保险: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 A股创历史天量 央行意外降息,全球股市涨声一片。截至昨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于2532.88点,涨幅为1.85,盘中最高2546.75点,创出3年来新高;深证成指报收于8577.91点,涨幅为2.95。创业板指报收于1507.81点,涨幅为0.20。两市合计成交5844亿元,成交量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较前一交易日放大近六成。 外围股票市场也随着涨声一片。 板块方面,昨日两市板块涨多跌少。保险板块涨幅居首位,上涨7.34;券商信托板块紧随其后,涨幅为6.65;房地产板块上涨5.15,工程建设、铁路基建等板块涨幅均超过3。仅文化传媒、基因检测、医疗器械板块小幅收跌,但跌幅均未超过1。 "周一沪深两市的大幅上涨明显主要受周末央行意外降息刺激,而就盘面表现看,领涨的板块也主要集中在直接受益降息政策出台的非银金融、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其表明市场对本次央行降息作出了较为正面的解读,同时显现出市场对未来央行再次降息和降准的预期。"有分析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对后期A股,银泰证券分析师陈建华认为两市上行趋势仍有望延续,整体上后期A股仍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短时间而言仍无太多耽忧调解风险的必要。 债市后续走势分歧加大 突然而至的降息,伴随着一场交易所市场的"小钱荒",令昨日债市各路投资者心情各不同。 "哎,借了一天的钱,到现在都没借到。"昨日股市收盘后,国内某大型基金公司货币基金经理无奈地向"诉苦",他说,相比上轮IPO,本周打新冻结资金量超出市场预期,对他而言,交易所资金价格瞬间飙涨,银行间市场"一钱难借"。 本周第一个交易日,由于新股发行令大量资金冻结,上交所1天回购利率便在盘中最高飙涨至38.6,涨幅一度超1100。而上交所7天回购利率则最高冲至15,大幅高出当天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品种最高6.2的利率水平。 若说货币基金对资金面更加敏感,那么,来自一线的现券交易员对债市的现券表现也分歧较大,令昨日债市现券行情上演了戏剧性行情。 "降息首日,现券交易氛围特别活跃,收益率早上一下子下行了很多,但后来又反弹起来。"国内某股份制银行债券交易员告知,这反应市场对未来的行情分歧较大。 昨日早盘,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一步到位着落了近30个基点,随后又出现反弹,但尾盘又再次下行。全天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受降息影响,国债收益率全天整体下行约15个基点,政策性金融债全天下行个基点。 债市这一牛市行情的延续,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前,国泰君安债券研究员徐寒飞预计,投资者理解本次降息为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因此会预期未来有降息空间,预计周一债市收益率极可能出现10个基点以上的下行。 而事实上,很多业内人士称,降息首日债市收益率先下后上,反映出很多获利盘趁机卖出,多空双方对后续债市的分歧正在加大,因此,周二公然市场是否是进一步传递放松信号,将成为央行政策的风向标,如正回购中标利率不排除下行可能性。 大宗商品短线观望 而商品市场的纠结心态特别明显。上周五央行宣布降息,当日交易的海外大宗商品市场集体上涨。但周一,国内市场并未延续这1热情,走出一波倒V行情,油脂油料板块、煤焦钢板块、有色金属板块尾盘均不同程度回落。贵金属相对强势,沪银涨1.08,沪金涨1.06。 "相比于金融期货和股市的强势上涨,大宗商品更重视基本面。在经济基本面没有明显改进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很难走出像样的行情。"浙商期货1名交易员昨日对上证报坦言,"今天一整天,我们都在逢高做空白癜风怎样治最好,降息对经济本质作用不大。"但部分机构人士指出,政策干预将拉动上游企业隐形库存的消耗,煤焦钢板块和有色金属板块后市有望率先启动。 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时岩对上证报指出,非对称性降息旨在下落融资本钱、减缓地方偿债压力,央行降息引发后续宽松预期,未来更多降息、降准等宽松政策出台可能性在增大。另外,有消息称,住建部拟出台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指导意见。"这是组合拳式的政策,一方面下落资金本钱,一方面拉动需求。" 另外,煤焦钢反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弹还有一定的需求支持。从海运焦煤数据来看,国内需求这两年的增长十分可观,2013年较2012年增长7.5,中国进口海运焦煤占全球27。资源类产品将从降息中获得更多资金优势,"只要需求不是太差,煤焦钢延续反弹可期。"时岩认为。 不过,方正中期钢铁分析师王永良指出,降息短时间刺激市场预期,但长时间供需格局难改,近期钢厂复产将令市场承压,市场倒逼机制压抑价差及贴水,3大主力合约承压。 这类纠结心态尾盘已显现无遗,即使飘红的煤焦钢板块,尾盘也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调。"分歧"几近是商品市场的共同心病。周一尾盘,农产品期货、有色金属期货均不同程度下调。同时,观望心态进一步传导至海外市场。截至周一发稿,纽约原油、布伦特原油自上周五大幅反弹后回落,伦铜、伦铝跌0.6左右,美黄豆、玉米均翻绿。 实体经济还需再加一把火 突如其来的降息,周一一如预期,点燃了资金追逐房地产、建筑装璜、水泥有色、煤炭开采等板块股票的热情。 相对股票市场的振奋,对前3季度资产负债率位居前列的建筑建材、房地产、钢铁、电力及公用事业来说,一个共同点是长远受益降息带来的财务费用着落,短期内产能过剩或融资窘境仍阻碍行业发展。 房地产:广州地王再现 作为与利息政策高度关联性的行业,各地楼市上周末遭到降息的提振。针对降息后的楼市反应,中原地产对全国近40个城市调研结果显示,主要城市客户看房量均有明显上涨,看房咨询量环比上周上涨均在50以上。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则对政策反应平淡,楼市依然冷清。 在北京,从我爱我家得知,就在降息实行的周六,位于北京市海淀西三环的琨御府·玲珑阁项目终究开盘,200余套房源认购率近80。 在供应量相对稀缺的深圳,降息后的反应更是强烈。周六,当地三个新开楼盘,个个上演抢房大战,约1800套房吸引了5000名购房者,其中两个楼盘推出的房源全部"日光"。 降息,也点燃了开发商拿地热情。昨日,广州产生了新地王--计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白云区华南快速路红云涂料化工厂地块以约64.5亿元的总价成交,折合楼面地价1.4万元/平方米。 建筑建材:料将从3方面受益 在前两轮降息周期中,建筑行业都取得了绝对收益和逾额收益,分别达16.7和1.7。据此,机构人士普遍认为,央行时隔两年降息,标志着利率下行通道正式打开。建筑公司将从3方面受益:下游融资本钱下落促进投资需求,收款加快减少应收款坏账计提准备,财务费用下落。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4日,郑商所玻璃期货主力1506在早盘以868元/吨的价格高开以后,就一路下行,收盘下跌1.61至853元/吨。股市上,玻璃板块股票如金晶科技、南坡A也冲高回落。"从昨日期货市场看,市场对降息态度比较冷漠。"武延民说,玻璃行业作为产能过剩行业,即便企业负担下落了,但市场还是难以好转。 生意社建材分社资深分析师郭帅对上证报表示,降息对房地产市场得以有效刺激,对整体建材行业也将起到带动作用,但影响到建材产品价格走势仍需时间传导。 作为建材子行业的玻璃,昨日市场反应充分显示了这点。在上周五取得了降息消息后,河北大光明实业集团嘉晶玻璃有限公司期货部经理武延民24日一大早就候在电脑前,在他看来,降息对房地产是一个重要利好,玻璃和房地产联系密切,玻璃需求也将被放大。 电企:受益在长远 电力行业作为高负债率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也受益于利率下行。据测算,在平均资金本钱着落35bp的假定下,火电、水电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将分别提升4、2.8。 相比资金的兴奋,企业人士认为影响更在长远。大唐电力内部1名政策研究室人士告知上证报,5大发电企业普遍负债率高企,特别是带息负债比重比较高。"前几年的阵痛期,未来最少要3年左右才能弥补历史亏损"。他说,降息肯定是利好,不过,由于贷款有周期性,新增贷款在周期开始的时候才重新调解利率,影响届时才具体体现。 对特别"缺钱"、以民企为投资主体的新能源企业,本次降息可谓1颗定心丸。专注于分布式光伏EPC建设的航禹太阳能实行董事刘杨乍闻央行降息,"第一反应是很平淡,由于早有预期,只是更坚定了看好新能源行业的信心。" 在刘杨看来,过去新能源发展困难,就是由于本钱太高,公共事业收益率偏低,民企贷款通常比基准利率上浮10-30。这次降息体现了一种趋势,钱便宜了,本钱着落,新能源财务账就可以算得过来。 申万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韩启明也认为,国内光伏电站一般贷款比例在60-70,利率着落0.4个百分点项目内部收益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国内光伏电站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减缓,直接利好光伏电站运营商,其景气度提高将向EPC和中上游产业链传导。 有色:做多动力不足 老闫是一家期货公司交易员。上周五,他感觉沪港通行情已过,上午就把手中"宝钢股份"减仓了。没想到,下午股票就拉起了。降息消息周末出来,股票价格又大涨,老闫后悔自己短视。 实体企业远没有资本市场乐观。昨天,众多期货品种主力合约沪铜、沪锌、沪铝、螺纹钢均高开低走,螺纹钢收盘涨0.04,沪铜收盘涨0.72。 现货市场受利好有限,做多动力不足。11月24日国内钢材指数综合指数报109.9点,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04。上周末唐山钢坯价格上涨20元/吨,不过昨天价格跌20元/吨。 钢铁有色是高负债行业,降息可下落财务本钱。上证报数据部统计显示,截至3季度,有色企业有息负债累计3723亿元,净利润61亿元,降息下落年财务费用15亿元,下落部分占净利润的24.43。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有息负责累计5700亿元,利息下落财务费用为23亿元,前3季度净利润52亿元,财务费用下落部分占净利润比例为44。 上海有色分析师认为,降息可化解"融资贵"问题,但有色普遍存在融资难,仅降息对实体经济作用有限。从长时间看,对需求不看好仍然抑制大宗商品市场。 谁先降谁就输银行"暗战"理财市场 央行意外宣布降息,关心至深的银行业却显得有些平静。尤其是与市场资金利率息息相关的银行理财市场上,各家银行一改市场共鸣,不但各类理财产品照旧发行,而且预期收益率也并未随之下调。 这是一种怎样的平静?银行葫芦里卖的又是什么"药"?问号背后,显现出银行为了存款暗地较劲的真相。 央行宣布降息后,市场上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未来走向出现共鸣,那便是其预期收益率将会下行。有报告指出,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水平预计将跌破5。 但是,降息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访问一些银行的营业厅时从理财师处了解到,目前降息暂时还未能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并导致其预期收益率下行。 "由于央行才宣布降息,而且我们卖的产品都还是降息前发行的,所以收益率并没有变化。有些客户还担心未来收益率会着落,这些产品就成了大家争抢的香饽饽。"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告知。 李吉是交通银行的理财师,在他眼中,银行理财市场目前仍处于相对平静期。"固定期限型理财产品由因而定期发行的,所以其对利率水平变化的反应稍有些滞后,降息的影响在这类产品身上暂时是没法感受到的。" 不过,就算是对利率水平最为敏感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也在这次降息后"按兵不动"。据李吉介绍,这类产品由于流动性强、且对市场资金利率的变化敏感,因此对降息的反应最快的应该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但是,最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银行发布公告调低开放式产品的收益率。" 事实上,与去年10月间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开始回暖,渐显"翘尾"走势不同,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延续下行。但是这类下行的态势,即便加上降息的压力,也可能在年末即将到来的时候被暂时改变。 "降息后,请看看银行们在做什么?很多都在上浮存款利率。因此我觉得目前银行不太可能下落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少在春节前是如此。"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说出了他的预判。 统计后发现,上周五降息的消息甫出,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就发布公告称将其1年期存款利率1浮到顶至3.3,与降息前上浮10后无异。截至周一发稿,已有多家银行宣布上浮其存款利率。 "存款决定了一家银行在业界的'江湖地位',到了年末,银行对存款的渴求更加强烈,这也导致了一些银行在降息后反而逆向上浮存款利率。"前述财富管理部负责人告知。这位负责人还告知,银行在主观上其实不愿意下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因此虽然市场上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在下行,银行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保持安稳。 而在李吉看来,虽然分析人士多预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在降息后下行,但是面临年末的"抢钱时刻","面对客户们年末的大量现金收入如年终奖金,银行一般不会主动下调存款利率,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因此得以保持住现有水平,乃至可能在某些特殊节点来临时还有所上升。"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降息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吹糠见米"式的。这场由中小银行发起的、为了保住存款的"战争",会一直延续到明年春节。 "一旦某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明显下行,大量资金搬家的现象就可能出现。"某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高级产品经理告知,"相信银行间也在相互观望、暗地较劲,如果要下调收益率,银行未来应当也会一致行动。" 险企竞争力加强可期 降息消息释放后,带动保险板块昨日齐舞。业内人士称,在降息环境下,无论是从投资端还是产品端,均能提升保险公司的竞争力。 就内地保险公司整体而言,由于大部分保险机构的股票配置比例较低,因此利率下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上。而在保险公司的固定资产结构中,存量资产占绝大比例,新增资产只是极少部分。人身险每一年新增资产大约只有存量资产的1/4至1/5,财产险的这1比例则更低。 因此,在保险机构的投资资产中,大部分为早已完成配置的往年存量资金,利率下调会使得"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固定收益资产账面价值有所提升。据主流投行测算,目前可供出售债券在债券总范围中的占比,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分别为40、36、27。 环环相扣,保险机构存量资产收益率的显着提升,将支持其在分红险、万能险上给到保户较好的投资收益率。而降息以后,往年在PK战中常常占据上风的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力无疑将着落。而与之有着此消彼长关系的保险产品,将会迎来1波销售良机。 回看2013年的利率上行,在造成保险机构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固定收益资产账面价值缩水的同时,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产品的回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保险产品尤其是银保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这不仅导致中小保险公司"溃不成军",就连大型保险公司的退保率也始终高企不下,对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构成较大影响。而在诸多缘由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他高利率理财产品惹的祸。 如今利率环境掉头,保险公司终究可以扬眉吐气、咸鱼翻身。1名保险业人士告知,从国际经验来看,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新型寿险产品,是保险公司应对利率下行周期的最好工具,预计下一步部分保险公司会将产品研发及销售重心倾斜于这几类险种。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qpm.com/zzyhl/6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