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童宣霞王龙周霞张超方良周雅婕孙中武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杂志,,96(01)

摘要1

目的

探讨脑萎缩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

方法

选取年9月至年12月在安徽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SIVD患者例,根据诊断标准分为SIVD无认知损害组(SIVD-NCI)、SIVD轻度认知损害组(SIVD-MCI)和SIVD痴呆组(SIVD-VaD);采用多种神经心理学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剑桥老年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中文版(CAMCOG-C)等进行评估;使用3.0T头颅MRI扫描,按照视觉等级评分量表分别对额叶、颞叶、顶叶萎缩程度评分(0~3分),同时分别评定额区、顶枕区、颞区、基底节区脑白质疏松(LA)程度及腔隙性脑梗死(LI)数目。比较各组间不同脑叶萎缩程度、LA程度、LI数目,并将认知功能评分与其及血管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果

(1)SIVD-MCI组和SIVD-VaD组萎缩评分、额叶萎缩评分、LA评分及LI数目均显著高于SIVD-N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P=0.;H=45.,P=0.;H=36.,P=0.;H=37.46,P=0.),SIVD-NCI组和SIVD-MCI组颞叶萎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顶叶萎缩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相关分析发现,萎缩评分、LA评分及LI数目与SIVD认知功能呈负相关,其中额叶萎缩评分、顶枕区LA评分及基底节区LI数目与MMSE、CAMCOG-C及其部分子项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颞区LI数目与MMSE、CAMCOG-C及其各子项评分均无显著相关(均P0.05);(3)回归分析发现,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血管危险因素等因素后,受教育年限(OR=0.,P=0.)、LA评分(OR=1.,P=0.)和LI数目(OR=1.,P=0.)与认知功能相关,校正萎缩后,LA评分与认知功能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萎缩、LI及受教育年限仍与认知功能相关,其中额叶萎缩与认知功能显著相关(OR=16.,P=0.),颞叶和顶叶萎缩与认知功能无显著相关。

4

结论

脑萎缩可能为SIVD患者认知损害新的独立的预测指标,且脑萎缩、LI数目、LA程度在认知损害中的作用可能依次减小。

我国老龄化改变使脑血管病及认知损害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伴随的认知损害,可单独发生或与阿尔茨海默病(AD)伴发[1]。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是VCI和血管性痴呆(VaD)的重要亚型,因其临床同质性较好,近年来成为研究VCI和VaD甚至卒中最受







































白癜风的治疗过程
北京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qpm.com/zzywh/69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