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赏读原著里的部分诗词韵文,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懂得原著中诗词韵文的阅读策略。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原著中人物“矛盾冲突”及对情节推动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西游记》故事语言及其情节构思的精妙,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的兴趣。 教学实录 一、初聊原著,感知特点 师: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吗?我说的,可是《西游记》的原著,读过吗?这么多人读过,真不错!其实《西游记》的原著还是有点难读的,是不是啊?难读在哪? 生:我就是觉得他那些字很难读懂。 师:生僻字特别多。还难在哪呢? 生:里面还有很多的诗句。 师:诗词韵文好多好多难读。你们看这些诗词韵文的时候感觉难读吗? ppt出示:翻开《西游记》原著的第一页就出现了这些诗词韵文。说实话,你在读《西游记》原著的时候会不会读这些诗词与韵文呢? 生齐:会。 师:了不起,比老师厉害,老师小的时候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你知道我遇到这些诗词韵文怎么办?对,跳过去,不过呢,这些诗词韵文,要不要去读?那关键又该怎么读?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好不好? 二、赏读诗词,体会人物 1.一品“美貌”,知情节发展。(初读故事里的“诗词”,疏通诗词阅读的文字障碍,体会诗词在故事里的作用。) 师:就拿我们学过的课文《三打白骨精》为例,还记得白骨精变成的村姑,课文中是怎么来描写村姑的外貌的?记得吗?其实只用了一个词。哪一个词? 生:貌美。 师:是的。但是在原著当中啊却用了两段诗词,这两段诗词课前我已经发下来了,拿起来,自己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诗词。 (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师:读完了吧?难读吗?跟着老师读一遍,好不好?翠袖轻摇笼玉笋。这里的玉笋指的是什么?看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是指的是她的手臂。 师:看清楚了。玉笋在这里,应该是指女子细长的手指,像玉笋一样又白又嫩。知道了吗?接下去看。湘裙斜拽显金莲。金莲又是什么?一起说。 生:小脚。 师:古人有缠足的陋习,她们以小脚为美,缠得越小的脚就被誉为“三寸金莲”,是不是啊?接下去,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峨眉知道是什么吗? 生:眉毛。 师:对,也是形容女子细长弯弯的双眉。特别好看。那我们再来看第二首诗,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读得懂吗?就是读不懂的话,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姑啊?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貌美如花的村姑。 师:是的,见过这么美的女子吗?你看,用诗词来描写一个人的美,是不是更让人有一种无限的遐想?那吴承恩为什么要把白骨精变成的村姑描写得这么美这么具体呢? 生:这个肯定是为了铺垫下文了,下文要写到白骨精的狡猾,白骨精变化得这么美貌,肯定就是要去捉唐僧,然后吃了他的肉,以求长命百岁,对不对? 师:对呀,她如果不美,怎么施展他的美人计啊,对不对?后文中谁中计了? 生齐:猪八戒。 师:对呀,把村姑描写得这么美,其实就为下文猪八戒中美人计埋下了伏笔。唉,再想想看,在这份美貌的外表背后藏着的又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她阴险狡诈的本性。 师:她想干什么? 生:她想就是骗得唐僧的信任,然后把他捉走。 师:对,那是要吃唐僧肉的,是要吃人的。你看没想到这么美的女子,内心却是这么的险恶,所以啊,把她的外表写得越美,就越能反衬出她内心的这种恶对不对?这样美与恶的对比是不是非常的强烈了?所以你看,这两段诗词的描写重要不重要?很重要的。 2.二品“美貌”,知人性善恶。(比读故事里的“诗词”,体会故事里的人物形象) 师:不过啊,在《西游记》里面,吴承恩的笔下出现过好多美貌的女子,你印象最深的还有谁? 生: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观音菩萨很美。 生:还有天竺国招亲这一篇,里面的那个假公主和真公主。 师:还有最近一个很火的电影叫《西游记之女儿国》里面的女儿国国王美不美?你知道扮演女儿国国王的是谁吗? 生齐:赵丽颖。 师:对,据说赵丽颖可是导演特意挑选国内最美的女演员。那你知道吴承恩是怎么来描写女儿国国王之美的吗?也用了一段诗词,我们来看一下。跟老师念好吗?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 你发现女儿国国王之美和白骨精变成的村姑之美,美得一样吗?不一样在哪? 生:我认为白骨精只是外表的美,而女儿国的国王是内心的美。 师:白骨精她美得有点妖了,她确实美,但是总让人感觉身上有一股什么气? 生齐:妖气。 师:这是一种妖艳之美。但女儿国国王却美得让人感觉是那么的? 生:我觉得她是那种很朴素的那种美。 生:我觉得她美得很自然。 师:高贵端庄感觉到了吗?这是一种美。 3.三品“美貌”,知师徒形象。 师:你看,在这两大诗词的背后啊还藏着人物的——性格。如果你没有读原文是不会有这些发现吧?不会的。不过啊,你如果读书再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写白骨精变成村姑之美的这两段诗词,分别出自于两个人之间,一个是唐僧,一个是猪八戒,你看看哪一个是猪八戒眼中的村姑? 生:应该是右边的一个那个长的诗词。 师:(问全班)对不对? 生齐:对! 师:为什么都肯定这个长的是猪八戒眼中的村姑? 生:因为就是整篇读下来就知道猪八戒其实很好色的。 师:看他看这个村姑看得细不细啊?上下打量,全盘扫描。唐僧会这么看吗?不会,你再看这个猪八戒都看哪儿去了?(ppt标出“骨、胸、眉、眼、体、声”)该看着他,不该看的他全都看了。所以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你心中有什么,你的眼中就会看什么。你眼中看到的往往是你心中最想要的,猪八戒心中想什么?想什么?美色,所以他看到的村姑全是一种妖艳之态。唐僧心里有什么? 生:我觉得唐僧心里他只是一心想去西天取经,他是心无旁骛地。 师:这是一种善。所以啊,白骨精变成村姑,虽然是满身的妖气,但唐僧看来依然是一种良善之美。我们感受一下,来一起再把唐僧眼中的村姑读一下。 生齐: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两大诗词的背后还藏着看的人的性格,对不对?啊你看你如果不去读原著,不去读这些诗词,你会有这么多有趣的发现吗?哈所以我们在读原著读到这些诗词的时候,能不能及时跳过去?对,多读读。再想一想,你读懂了这些诗词,或许你就读懂了这些诗词背后的人。 三、赏读“三打”,发现矛盾 1.比读八戒,体会原著言趣(品读改编故事里写八戒的语言,体会原著文字妙处。) 师:说到《西游记》故事中的人,有人啊曾经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调查,说问唐僧师徒四人中谁是最受欢迎的人?你猜是谁? 生:我猜孙悟空。 生:有可能是唐僧。 师:(ppt出示)你看是谁?没想到吧?为什么会是猪八戒?咱们接下来就再来聊一聊猪八戒这个人好不好?课文中其实写猪八戒的话并不多,不过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读一下:(ppt出示: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这里面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哪一个字? 生:夺。 师:好在哪里?你说。 生:这个猪八戒他其实是非常的嘴馋的,而且他夺过就要动口的话,体现猪八戒心非常急。可以看出,作者写出了猪八戒嘴馋,迫不及待的要吃。 师:不过老师告诉你,在原著当中用的却不是这个“夺”。你猜用的是什么? 生:我猜估计是抢之类的词语吧? 师:抢,还不如这“夺”呢! 生:接过罐子。 师:接还不如这“抢”, 生:或许是“抓”。 师:你看如果你不读原著,你也猜不到,还会有一个比“夺”更妙的词,想看吗?我们一起读。(ppt出示:他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 比较一下是“夺”好还是“拱”好,为什么? 生:因为这突出了他迫不及待的心情,人家那个猪八戒毕竟是只猪,那个猪,吃饭不都是一拱一拱的吗? 师:把那个鼻子一拱一拱的,那个肯定吴承恩是观察了猪的。知道了这个词只能用在谁的身上,对,一个“拱”不仅写出了它嘴馋迫不及待,还写出了它猪的特性,对不对?好玩吗? 2.赏读“三打”,体悟八戒与悟空的矛盾。(在原著中找寻八戒在“三打”过程中所言所行,体会八戒的推波助澜。) 师:其实在原著中还更好玩的,因为在我们的课文中啊主要是为了突出孙悟空,所以把猪八戒好多的话都删去了,想不想把猪八戒给找回来?那我们就来看看猪八戒在三打白骨精的过程当中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好不好? 我们先来看一打,孙悟空把那个村姑给怎么样?打死了。唐僧很生气,孙悟空就指着罐子里跳出那个蛤蟆,对师傅说,这是妖怪。唐僧有点相信了,这时你知道八戒说什么了吗?谁来读一读?好,你读。 生: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 师:再来看二打。孙悟空又打死了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唐僧真的生气了,要赶孙悟空走,孙悟空舍不得师傅,这时候不肯走。这时候猪八戒又说话了,你听。谁来读一读? 生: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什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 师:我看到读猪八戒话时候,有些同学笑了笑,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猪八戒有点不知好歹。因为这种事情是蛮正经的,猪八戒他不能瞎说八道到的呀! 师:对啊,孙悟空齐天大圣,他会想着那些就破褊衫破帽子吗?你们信吗?谁会信呀? 我们来看三打,他又来了。三打,孙悟空把白骨精怎么样?打死了,唐僧更生气了,孙悟空就指着地上的一堆白骨说,这是妖精。唐僧有点相信了,这时候猪八戒啊又说话了,谁来读? 生: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 师:你看,而且更严重的是,猪八戒说了这一番话,也让唐僧下定决心把孙悟空怎么样? 生:赶走了。 师:看着八戒怎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唆唐僧,他简直是在帮谁? 生齐:白骨精。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见那个白骨精长得很漂亮,孙悟空就坏了他的好事,而且呢他觉得孙悟空比他厉害,一直开始他就觉得他看不顺眼。 师:孙悟空有点小心眼,是吧?好的。那平时孙悟空喊八戒喊什么? 生:呆子。 师:对,而且还喊他夯货。猪八戒听到这个称呼心里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看来猪八戒对孙悟空的不满已经不是一天,那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似乎是—— 生:有矛盾。 师:对,有矛盾的。 3.品读对话,体悟唐僧与悟空的矛盾。 师:我们在读原著的时候,三打白骨精的开头,唐僧和孙悟空有一段对话也耐人寻味。想看吧?这段话比较难读。咱们来请咱们的班长来读。 生: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师:这么难读,都读的这么顺畅,了不起!读懂了吗?有点难懂,老师把它翻译一下你就懂了。这段话的意思啊其实是这么样的。老师来请两个同学来读,谁来读三藏的话?来,这位男生,谁来读悟空的话?好,那位男生。老师读前面。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 三藏:“悟空,我饿了,你去给我弄些吃的。你在逗我玩吗!” 悟空:“师傅你可真笨啊,荒郊野岭的让我弄吃的。“ 三藏(心中十分不快,于是开骂):“你能有今天还不是因为我,可别忘了本!既然答应好好地跟了我做小弟,就该勤快些,怎么一点活儿都不干?!” 悟空:“谁说我不干活儿,我怎么就不干活儿了?” 三藏:“那你说,这里乌烟瘴气的,让我饿着肚子。” 悟空:“行了行了,别说了,怕了你啦!我知道你家金枝玉叶,我老孙可惹不起你。不高兴了你就会念点那紧箍咒,我去还不成?” 师:你看那个孙悟空低沉的声音满满都是不愿意啊!是不是?从这个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吗?或者读出了什么来。 生:我觉得这个里面好像孙悟空特别怕那个紧箍咒,他对唐僧的态度好像有点不满,是吧?’ 师:我觉得唐僧也有点小任性,让徒弟去干这么难的活,结果就弄出了后面这一大堆事来,而且你看这个话让唐僧心里听着肯定也不舒服,那么看出唐僧对孙悟空也有点不满,也就是说唐僧和孙悟空其实他们之间也是有矛盾的。读着读着,我们似乎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这次取经的团队里面啊,藏着好多的矛盾。你看猪八戒和孙悟空是有矛盾,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是有矛盾。那你认为这些矛盾和白骨精的那些诡计能够得逞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是有关系的,因为只有他们闹矛盾以后,孙悟空就感觉不会保护他们,然后呢这样白骨精就可以趁虚而入。 生:当时唐僧听到孙悟空说是妖精,其实心里也有点不信,然后再加上八戒在旁边挑唆,然后就觉得悟空在骗他。 师:对。你想一想看,如果八戒不挑唆唐僧,如果唐僧对孙悟空非常的信任,那白骨精的那些诡计还能得逞吗? 生齐:不能。 师:所以呀,记住了,最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透过这些矛盾,你现在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了没有新的认识了,我们讨论一下,好不好? 生:以前我觉得唐僧是一心向善的,但是他对孙悟空的态度不好,虽然他一心向善,但是他脾气好像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好, 师:有点大家长的作风? 生:我觉得孙悟空他虽然也是一心向善,一直坚持正义的,但是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去惩恶扬善,而不是像像唐僧那样,也就是说他虽然勇敢嫉恶如仇,但是他尊重其他人吗?甚至连他的师傅都有点不尊重。 师:是不是有点心高气傲。再谈,八戒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傻吗? 生:不是,而且喜欢挑拨离间, 生:我觉得猪八戒的心眼挺多的,他就是想干成自己的事情,然后就不管别人。 师:有点小坏,是吧?但是八戒的坏和那个白骨精的坏一样吗? 生:不一样,白骨精倒是真坏,八届的坏那就是—— 师:坏坏的。是不是?不过八戒的坏就是坏在嘴上,有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明白的。你想啊后来把孙悟空请回来是谁?猪八戒在盘丝洞里当他发现那些那些美貌的女子都是妖精的时候,他下手留情了吗?是不是有点可爱了? 生:是。 师:是的,你看八戒有点坏,还有点可爱,更好玩,怪不得那么多人喜欢他了。如果你没有读原著,你没有发现这么多的矛盾,你会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新的认识吗? 生:不会。 四、比读情节,感悟智慧 (比读原著中其他故事情节,体会名著给人带来的智慧启迪。) 师:不过老师告诉你,如果你读原著只读了一回,没有读整本书,你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啊还是不够全面。咱们还是来看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你知道它出自于西游记的哪一个章节吗?来,拿出目录资料快速的浏览一下,找一找。谁找到了? 生:第27回。 师:题目是诗魔三戏唐三藏,三戏,其实就是白骨精通过三遍来戏弄唐僧,那个诗魔就是——白骨精,老师告诉你,你读了第27回,你一定要去读第30回。为什么?因为在这一回里面啊又写到了与之相关联的情节。我们还记得吗?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他们就来到了宝象国,遇到了黄袍怪,黄袍怪把唐僧变成了什么?对,唐僧变成老虎,可把众人吓坏了,你看谁来读一下? 生:国王一见,魄散魂飞,唬得那多官尽皆躲避。有几个大胆的武将,领着将军校尉一拥上前,使各项兵器乱砍。 师:同学们,唐僧变成老虎,咱们再联系前面白骨精的,把这两个情节放在一起看,你又有了什么发现?发现了吗?唐僧变成老虎,这个老虎会吃人吗?众人相信吗?为什么不相信? 生: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老虎是非常凶猛,是要吃人的。 师:对,他们看到的是老虎,那么白骨精变成了村姑,真的是来送斋饭的吗?那唐僧和猪八戒为什么相信了? 生:我觉得因为他觉得白骨精长得特别漂亮,然后看上去呢就是特别善良的,其实内心不是这样子。 师:他们以为我们眼睛看到的都是真的,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时候唐僧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是呀,有了这一番亲身的经历。想一想唐僧以后会不会有改变?会有什么改变? 生: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再轻易相信别人了。 师:但是他至少对孙悟空的信任会多上几分了。对不对?那么这个团队的其他人会不会改变?在西游记里面啊我们又读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情节,我们来看。啊这个也是有点难读,语文课代表是谁? 生:唐僧叫道:“徒弟,一向西来,无数的山林崎险,幸得此间清雅,一路太平。这林中奇花异卉,其实可人情意!我要在此坐坐,一则歇马,二则腹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来我吃。”行者道:“师父请下马,老孙化斋去来。”那长老果然下了马。八戒将马拴在树上,沙僧歇下行李,取了钵盂,递与行者。行者道:“师父稳坐,莫要惊怕。我去了就来。” 师:这段话里面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他们以前都是有一些那种不耐烦的样子,现在就是感觉他们都是比较好了。 生:就觉得现在他们那个情况就要稍微缓和一点,不会像之前那种吵吵闹闹的,这边就要稍微和谐一点。 师:看到了吗?孙悟空变了吗?这个团队变了吗?是不是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和谐了?是的,其实这一种变化的背后就是一个人的什么? 生:成长。 师:所以有人说啊,《西游记》啊其实也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把这一个情节放在《西游记》的哪儿? 生:我会把它放在30回以后。因为从这边两个变之后,唐僧也会知道了,不能从外表来判断它是善是恶,所以这个团队就会变得很团结。 师:听出来了,他准备把这个情节放在三打白骨精故事之后,对吧?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刚看这个目录,我觉得应该是在第31回之后。 师:你说的其实和他一样,都是放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对吧?我说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呢也有可能是在三打白骨精之前,在之前呢就是感觉他们很和睦,然后之后就是在取经的路上就会有很多的矛盾。 师:之前这么和谐,后面会发生那些矛盾?那你知道吴承恩把它放在哪了吗?老师告诉你,他把它放在了第80回,几乎到了这个故事的结束。为什么? 生:他没有把他放在三打白骨精之后,把它放在第80回,因为就是不可能通过一两件事情,然后整个团队每一个人他都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成长,他肯定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起度过了各种各样的难关,然后整个团队更加团结,然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改变。 师:听出来了吗?真正的成长并非只经历了一次磨难,消除误会就马上成长起来了。真正的成长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啊或许只是他们这个团队成长的第一步。同学们,从27回到80回,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又经历了哪些磨难?又会生出哪些新的矛盾,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一起走进《西游记》,这样你就回去和这一部名著一同成长起来。好了,同学们,刚才啊老师领着你们读了《西游记》的原著,现在和你们之前学的课文,老师来听听看,觉得自己有成长吗?有收获吗?聊聊看。 生:我从这个故事里知道了,就是看就是要不要相信别人,不仅要看外表,也要看别人内心。 师:你获得了人生的启迪,真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课文里写的没有原著那么细致,所以我们要结合课文和原著一起来读,这样会有更大的发现。 师:你如果课后真的去读原著了,赵老师觉得这节课上得真有价值啊。 生:我觉得我还知道了,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呢就要团结协作,然后呢我觉得这本书就这个故事对我们写作也很有帮助,就是想突出一个人内心的邪恶的话,可以就是写描写他的外表,可以把它的外表描写的详细一点。 师:咱们先不要写一个人特别的邪恶,可以写他特别的善良,是吧? 师:《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着之一,一方面它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阅读的快乐,更重要的能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这节课我们就聊到这里,好不好?来,下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qpm.com/zzygc/125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