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发病率以夏秋季最高,多见于1~5岁儿童,且瘫痪发生率高,故又称小儿麻痹症。近年来成人的患病有上升趋势。其传播是由患者的飞沫或粪便污染物经口传染。因此,密切接触患者或食物水源的污染,及苍蝇的传播,可造成流行。临床的特征为发热(双峰热)、咽痛、肢体疼痛、多汗及呼吸道肠道症状,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瘫痪。 中医学中无脊髓灰质炎的病名,根据症状,前驱期属温邪束表证,瘫痪期则属温热病、痿疫、软脚瘟、痿症的范畴。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温热疫邪引起。病邪自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出现发热、咳嗽、咽红或呕吐、腹泻等。继而流注经络而痹阻不畅、气血失调,则见肢体疼痛等症。湿热蕴蒸肺胃,阳明津液亏损,生化乏源,百脉空虚,宗筋失用,而致肌肉松弛萎缩、筋骨痿软无力,同时津液枯涸,引起肝炎滋涵、肾精亏损,筋、骨均失其养,则导致筋软肢痿、弛纵不收。故本病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而是肺、胃、肝、肾四经受病,肌肉、血脉、筋骨三者受损,病情较为复杂。如果邪毒闭塞肺络,可见呼吸微弱不畅等肺气闭塞现象。肺气不宣,聚液成痰,上壅气道,窒塞咽喉,而出现吞咽困难。如内窜厥阴,则见嗜睡、昏迷、抽搐、项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机理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由肠道粘膜侵入,在消化道及其淋巴结中繁殖,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出现前驱症状。病毒可随血液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也可直接侵犯神经系统,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充血、水肿,到晚期则病变区神经细胞稀少、萎缩,代之以小胶质细胞。病理变化主要在脊髓前角,尤以颈段及腰段为甚,其次为延髓的前庭核、颅神经运动神经核及网状结构。 临床表现 本病的典型病程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与恢复期。 1、前驱期:出现发热、多汗、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经1~4天后,热退症状消失,病程不再发展者,称为顿挫型。 2、瘫前期:前驱期的体温下降后,经过1~6天又升高,形成双峰热,前驱期的症状加重,全身肌肉疼痛,拒绝触摸,颈强强直和背僵,弯屈时疼痛,可有肌束颤动。脑脊液可有改变。若患者发展到此期不再进行,称为无瘫痪期。 3、瘫痪期:瘫痪前期的第3~4天,出现弛缓性瘫痪,缓慢加重,特点是分布不规则,亦不对称,以下肢为多见,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根据受累的节段与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部位的肌肉瘫痪。颈段受累,可见上肢擁;腰段受累,可见下肢瘫;另外还有延髓型与脑炎型,出现延髓与大脑受损的症状;颅神经受损,可表现为面瘫、吞咽困难,但临床上较为少见。 4、恢复期:热退后,瘫痪不再发展,肢体开始恢复功能。若1~2年后仍不恢复者,为后遗症期,出现肌萎缩,肢体畸形,脊柱前凸或侧弯,足马蹄内翻、外翻,手足下垂等症。 实验室检查:在瘫痪前期脑脊液白细胞数升高,为50~/立方毫米,以淋巴细胞为主。但2~3周后,细胞数减至正常,而蛋白逐渐增高,呈“细胞一蛋白分离现象”。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辨证施治 1、邪犯肺胃证 主证:发热,咳嗽,咽红,呕吐,腹泻,肢体疼痛、继而萎弱无力,苔薄黄,脉细数。 治则:祛风解表,清胃宣肺。 处方:大椎(一)、曲池(一)、合谷(一)、列缺(一)、鱼际(一)、外关(一)、足三里(一)。 穴方简释:曲池、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合穴,与手太阴经相表里,有清热散风作用;鱼际、列缺,为肺之荥、络穴,可宣肺解表利咽,大椎,为诸阳之会,解表退热之要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可疏散在表阳邪;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清胃中邪热。 操作方法:列缺为斜刺,其他诸穴为直刺0.5~1.0寸,均泻法。 疗程:每目1次,5~7日为一疗程。 2、邪注经络证 主证:再度发热,肢体疼痛而沉重,不能触动,继而肢体萎软或腹肌腰肌弛缓呈臌出状,兼见烦躁、嗜睡多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疏通经络。 处方:曲池(一)、足三里(一)、阴陵泉(一)、三阴交(一)、(均患侧)。 穴方简释:曲池、足三里,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具有清热通络作用;阴陵泉、三阴交,为健脾利湿之要穴。四穴协同共达清热、利湿、通调经络的目的。 操作方法:均为直刺1.0~1.5寸,用泻法。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肝肾不足证 主证:热退以后,肢体瘫痪,筋软肢痿,关节畸形,麻痹无力,舌淡,脉沉细。 治则:补肝肾,补气血,和脉络。 处方:肝俞(+)、足三里(+)、肾俞(+)、腰阳关(+)、绝骨(+)、太溪(+)、曲池(+)、阳陵泉(+)(均患侧)。 穴方简释:肝俞、肾俞、太溪,可补肝益肾;腰阳关、绝骨,补髓添精,阳陵泉,为筋之会,能疏调筋脉;足三里、曲池,属于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主宗筋,《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取之。 操作方法:直刺1.0~1.5寸,用提插捻转补法。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肢体瘫痪 (1)上肢瘫:取颈部夹脊、肩井、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举肩困难,用天宗、肩贞、臂臑;肘部屈伸不利,用曲泽、天井、少海、手三里;腕下垂,用养老、支正、阳池、中渚、八邪;手内旋外旋,用阳溪、后溪、四渎。 (2)下肢瘫:取腰夹脊、足三里、梁丘、髀关、伏兔、阳陵泉、绝骨、三阴交。拾腿困难,用环跳、风市;膝关节屈伸不利,用鶴顶、犊鼻、承扶、委中;足下垂,用解溪、下巨虚;足内翻,用悬钟、昆仑、丘墟、申脉、飞扬;足外翻,用三阴交、太溪、照海;马蹄翻,用承山、太溪、昆仑;趾下垂,用解溪、八风、太冲。 (3)腹肌瘫:取天枢、关元、章门、带脉、背夹脊,亦可配合局部皮肤针叩刺。 操作方法:以补法为主,可深刺留针。如肢体寒冷,可施用温针,或加艾灸。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文献选录 “治接独取阳明......”(《素问?痿论篇》) “痿不相知,太白主之。”“瘘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枢脚痛。丘墟主之。”“虚则躄痿,坐不能起……光明主之。”(《针灸甲乙经》) “天井、外关、曲池主臂痿不仁,冲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主足痿失利不收。”(《千金要方》) “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肘后歌》) “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血瘀。针中渎、环跳,灸三里、肺俞。”“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针灸聚英》) 经验选要 据报道,针灸治例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遺症,依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阴阳经穴相配,根据瘫痪部位选穴。面部,取频车、地仓、下关、风池、四白、阳自、瞳子髎、攒竹、合谷、风池;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中渚、肩井、肩贞、极泉、八邪、大椎;下肢,取足三里、梁丘、阴市、伏兔、髀关、解溪、环跳、风市、阳陵、三阴交、血海、阴陵泉、委中、昆仑、鹤顶、大椎、腰阳关、八风、太溪等。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陷下则灸之”原则,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手法,治愈率18.2%。显著好转38.7%,改善率39.4%,无效率3.7%,有效率为93%。(《上海中医学杂志》)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例,下肢主穴梁丘、阳陵、足三里、阳辅、三阴交、血海、大肠俞、殷门、委中;上肢主穴肩髃、肩井、肩贞、曲池、支沟、合谷、大椎;面部主穴丝竹空、瞳子髎、听会、地仓、颊车、下关、合谷;肠麻痹主穴足三里;尿潴留或尿失禁灸关元、中极。治愈者例,近愈93例,显著好转例,好转例,全部有效。《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杨逢伦:“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53例。”治疗原则:不限于均采用某种手法,而是根据“各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为原则。①毫针取穴:颈软、痰鸣、咽下困难取风府、风池、天柱、天突、丰隆。上肢瘫,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巨骨、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瘫,取命门、肾命、八髎、秩边、环跳、委中、阴市、风市、阴陵泉、足三里、上巨虚、绝骨、太冲、昆仑。②梅花针:先叩刺脊柱两侧之膀胱经。四肢均依经络循行路线叩之,尤应重叩手足阳明经的路线。一般连治2天停1天。也可隔日一次;身体虚弱明显者间隔2~3日一次。均是先毫针而后叩制。(年) 医院:“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例”。颈部麻痹,天柱、大杼为主穴大椎、列缺、通谷、束骨为配穴;上肢麻痹主穴取二间、天髎、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上肢不举,配极泉、巨骨、肩井;下肢麻痹取内庭、陷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梁丘、解溪、昆仑。有呼吸系统症状者,取风门、肺俞;喉头肌麻痹者,取天突、人迎。同时均可配用肺俞、脾俞、肾俞、命门、华佗夹脊穴。操作:一经诊断,立即早治。每日或隔日一次,轻刺激,留不留针,可根据患者能否合作而定,手法不可过重。(年) 韩祖濂:“针刺治疗小儿灰质炎例”。上肢,取大椎、陶道,第1~5夹脊、肩髃、肩贞、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下肢瘫,取1~4腰椎夹脊,环跳、殷门、承山、委中、足三里、三阴交透绝骨、昆仑透太溪、解溪透申脉;面瘫,取风池、太阳、拈竹、迎香、下关、颊车、地仓、足三里、合谷;颈部瘫痪,取哑门、风池、百劳。以上诸穴,每次选用4~10个。伴有肌肉萎缩者,可局部用梅花针叩刺。操作:一般病例除肩髃、环跳以重刺激外,其他穴均中等刺激为主。瘫痪重者,应强刺激手法,进针得气后,快速提插,频率约为/分钟,连续1~2分钟,使针感传向远端。疗效:例中,临床治愈49例,显效32例,有效18例,无效5例。(年)点我可购买针灸书籍 评述 在临床中,本病求治于针灸者,大多为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此时针灸疗效优于药物,且经济安全,简便易行。从临床经验看,一旦发病,如能早期应用针灸,效果较好。由于病程较久,涉及脏腑较多,气血阴阳俱虚,故疗程较长,取穴较多,需要坚持治疗才能取效。此外,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与情志调节,慎防湿邪侵袭等因。 脾胃亏虚者,当注意饮食调养;湿痰、湿热成痿者,不宜食用膏粱厚味、辛辣之品;当患者运动功能有所恢复时,应指导其有正确的姿势和适当的运动量,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提高疗效。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普华永昌经舍书屋摘录自《中国针灸大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校对:单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qpm.com/zzygc/114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