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孔德智,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国家职业健身教练 审校:娄亚欣,辽宁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NSCA—CSCS 摘要: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股四头肌肌肉力量持续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应予以解决,以确保其安全的重返赛场。通过将活动需求转移到健侧下肢或者受伤下肢中的其他关节从而保护受伤的膝盖,不对称的运动模式可能会限制普通力量训练缓解股四头肌无力的能力。有许多方法使用在深蹲早期中的对称性运动负荷的恢复,包括分腿蹲和弓箭步蹲,这些方法将伸膝动作孤立出来并且包含变化的运动形式选择(像是分体式运动),可能会有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股四头肌肌力恢复。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返赛场;代偿性运动模式;深蹲;股四头肌 前言 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参与需要进行落地和转体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中十分常见,尽管可以进行成功的手术来重建,但是运动员往往面对着残留的功能缺陷,同时第二次和对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几率将会增加,并且也会增加一些慢性疾病的早期发展风险,例如骨关节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复出率表明:尽管许多运动员确实重返赛场,但往往是在较低水平或者非竞技性运动中复出。Ardern等人的研究发现尽管有63%的运动员重新达到了受伤前的运动水平,但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重新回到了竞技体育中。最近的一次综述表现出了类似的统计结果,这些结果可以延伸至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包括高中及大学水平的所有级别运动员,尽管高水平或专业运动员的复出率可能会更高。虽然运动员重返赛场,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其特定运动表现将会下降,尽管这会因为运动项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重返赛场的过程是是一个由三个阶段组成的连续体。在第一阶段,即重新参与,运动员仍然在进行正式的康复训练、调整过或无严格要求的训练等,虽然肌体活跃同时可以参加调整后的训练活动,但是尚未被批准重新比赛。随后是回归比赛,运动员被允许参与到他们所期望的比赛中,但这时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运动表现仍然较低。在最后的阶段,即重回运动表现,运动员可以完全参与到他们所选择的运动中去,能够达到或者超过他们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力量与体能训练专家往往是运动员进行重返赛场过程最后阶段中唯一需要接触的专业人士,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得到了重返赛场的医疗许可并且不再需要接受医疗保障。因此,在协助运动员从简单的重返赛场至达到或超过先前运动表现的过程中,力量与体能训练专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协助运动员恢复全面的运动表现,力量与体能训练专家必须敏锐的意识到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相关的特殊问题。很明显的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会存在一些持续的运动功能障碍来影响运动员全部运动表现的恢复,而这些问题需要合适的力量以及体能训练方案来解决。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持续功能障碍 尽管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恢复了膝关节的被动稳定性,但是随之出现的神经肌肉功能和下肢环节动力学与运动学的方面的持续障碍也已经被充分证明。在散步、慢跑包括跳跃的很多活动中,可以观察到为了降低受伤关节的运动负荷身体会采取不对称的运动模式。在自重深蹲、单腿蹲、下楼梯、爬楼梯、跳动或者跳跃时,已经被观察到进行重建后的膝关节内部伸膝力矩减小,该力矩主要由伸膝关节的肌肉产生。尽管在例如自重深蹲等低强度活动中,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运动中不对称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但是在垂直落地跳、改变方向的运动或是单腿跳这种对运动要求较高的活动中,这种不对称性会显得更大且持久。不对称的下肢动力学和运动学已经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到,例如跳跃、落地、横向跳跃、单腿跳、跑步以及变向运动。在单腿跳等活动中,运动学的改变在着陆阶段和推动阶段都很明显,在这两个阶段中,相较于健侧下肢,受伤下肢的膝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和足背屈角度都会减小。一些证据表明在制动-起跳活动中,尽管膝关节屈曲角度相同,但垂直地面反作用力仍然存在,这意味着使用仅仅考虑关节峰值振幅的运动学来评价运动员可能是不够的。这些代偿性运动模式可能并不是完全有益的,因为根据Paterno等人的研究显示,那些有不对称落地动作模式的人,其继发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增加。 股四头肌功能下降被认为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运动功能表现改变的一个解释性因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肌力下降的现象被持续观察到,在一些某些案例中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股四头肌肌力下降的现象会持续5-20年。在那些使用骨-髌腱-骨或者股四头肌肌腱移植物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股四头肌力量损伤更大,至少在早期阶段是这样,而使用腘绳肌肌腱移植物的患者腘绳肌力量的损伤更为明显。股四头肌肌力下降作为这些运动模式的解释作用仍有待确定,因为还不能完全确定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是在保护膝关节的代偿性运动模式之前出现,还是体现为代偿运动模式的结果。当然,单单是不对称的运动模式,虽然导致股四头肌的使用减少,但不能完全解释所观察到的持续性肌肉无力,其他机制例如术后早期膝关节积液引发的关节源性肌肉抑制与停用引起的股四头肌萎缩也被提出。此外,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也发现了双侧的股四头肌抑制,这表明中枢介导机制也可能导致股四头肌无力。无论何种机制,股四头肌无力都与功能的改变有关,因为它与跳远、垂直跳跃、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单腿着地的动作运动学和机体功能的自我评价手段有关,或可从中预测。因此,能够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同时改进动作模式(导致二次损伤风险)的相关干预措施,应该被力量与体能训练从业者积极
|